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刘秀君:以工匠精神雕琢新闻作品

    信息发布者:chengkun
    2018-03-11 20:30:36   转载

    从事新闻工作26年来,她不畏严寒、酷暑,时常走机关、下厂矿、深入田间地头,以求得到第一手资料;采访时,她认真细致,试图挖掘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有时为求证一个细节,她会三番五次找当事人求证、向专家求教,直到事件清晰为止;写稿时,她更是不厌其烦、几易其稿,努力把稿件写得准确完美。她,就是邯郸日报丛台周刊主任刘秀君。

    “对待每一次的采访过程,我从不敢投机取巧。”对于采访调查,刘秀君感触颇深。她说:“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享受这份工作。”

    尽心竭力追真相

    “报纸如何在当下立足?”在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严重冲击的现状下,刘秀君经常思考这一问题。

    与新媒体争速度争数量,报纸是一定争不过的,但是深度阅读是新媒体的弱势之一,而报纸的详细报道则更能够表现思想深度。所以报纸就要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从而更多的将受众读新闻转变为受众读媒体对新近发生事件的观点。

    多年来,为使文艺副刊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副刊作品经得起咀嚼,刘秀君在选择稿件时,十分重视它的文化性、滋润性、丰富性。经她编辑的一些作品被一些刊物选用,还有很多作品荣获各种级别的奖项。散文《魔术师的铁钉》被《青年文摘》2008年10月选录,随笔《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女士》被2009年8月下的《杂文月刊》选录等。

    潜心学习做“票友”

    做文化领域的记者跟长期跟踪其他领域的记者一样,要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懂得这个行业中不易为外行人了解的困难,知道这个行业练就本事的绝技,详知这个行业的标准,体味这个行业的艰辛和乐趣,能够欣赏这个行业中人津津乐道的成就,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在文化界想做专家型记者不容易,刘秀君一直努力做一名“票友”,以一种略知一二的心态和姿态,向邯郸的书画、摄影、曲艺、戏曲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们学习,尽量做到会提问、能听懂、能沟通、善传播。如今,她与邯郸文化艺术界的艺术家们大多都是好朋友,他们喜欢让她来采写他们的新作、分享他们的心得。

    荣誉意味着要更加努力

    由于工作出色,刘秀君接连被推荐为邯郸市第九届、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她时刻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社会上矛盾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方调查采访并撰写了多篇提案和社情民意,提交有关部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几年前,她担任起邯郸日报丛台周刊主任这一职务,更是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阔步前进。

    刘秀君执著地爱着这个行业,也正因为她的不懈努力,十几年来成果累累。她的作品《一个人与一座石窟的对话》在河北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散文《朴实的颜色》荣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巧姐》《原来“长寿”也可以造出来》《最后的党费》分别荣获河北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中秋夜》获大中城市党报星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此外,在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暨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中,杂文《唬胆评弹》荣获银奖、散文《膜拜穿越千年》荣获铜奖、散文《铜雀临风》荣获一等奖、2005年2月8日六版荣获一等奖、散文《窗外那棵桑柏柳》荣获一等奖等。

    她一边陶醉于日常忙碌的工作,一边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撰写了许多论文。她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努力走专家道路。2009年,被授予邯郸市第七届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被培养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2年,被评为邯郸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二十多年来,刘秀君获得的荣誉无数,可对于她来说,荣誉就意味着要更加努力。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